一、基地建設概況 (一)建設背景 2014年7月,北京市發布新增產業的禁止和限制目錄,明確北京禁止新建PUE值1.5以上的數據中心,2015年8月禁限目錄修訂后,進一步明確城六區不再新建數據中心,同時有序推動三環以內數據中心向外疏解。為此,北京市經信局(原北京市經信委)結合落實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主動在津冀范圍內布局相關產業。按照立足資源稟賦,實現優勢互補的原則,北京市層面最終選定了河北省張北地區。張北云計算產業基地由北京市經信局、河北省工信廳、張家口市政府共同謀劃建設,目標是建成“中國數壩”,即中國的數據產業高地。 (二)建設歷程 2012年,北京市政府與張家口市政府簽署了《京張共建戰略性新興產業體系合作協議》,京張兩地開始了全產業鏈布局,涉及云計算等多個領域。2014年,在中央做出京津冀協同發展重大戰略后,北京市經信局與河北省工信廳簽訂了《關于張北云計算數據中心產業基地建設的戰略合作框架協議》,標志著京冀兩地共建云計算產業園拉開序幕。2015年9月18日,北京市經信局、河北省工信廳及張家口市政府專門召開張北云計算產業基地合作建設工作推進會,三方決定進一步完善工作組織,分別成立專門的項目推進小組,定期召開會議,解決項目推進過程中的各種問題。 (三)發展現狀 截至2022年底,基地有5個項目全部投運,上架服務器規模45萬臺;吸引了阿里巴巴、上海數據港、萬國數據、中國電信等20多家業界領軍企業先后落戶;基地共包含7個數據中心園區,分別位于廟灘園區、察哈爾園區、小二臺園區、中都草原園區,總投資近500億元。經過十余年多方共同努力,基地項目集聚效應、產業品牌效應、區域帶動效應日益凸顯,“中國數壩”已經在張北初現雛形。2018年,張北云計算產業基地還被工信部評為“全國首批大數據產業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也是河北省國家級數據中心示范基地。在工信部公布的《2021年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發展質量評價結果通報》名單中,張北云計算產業基地入選大型數據中心(大數據類)四星級示范基地,成為張家口市唯一入選基地。 二、基地特點分析 (一)項目經濟效益好 目前,全國其它地區云計算產業基地的數據中心大多以國有電信運營商自建自用為主,項目的經濟效益一般不高,而張北的數據中心主要由民營企業投資建設,且主要用于對外運營,將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據初步測算,自首批服務器投產開始,未來10年內阿里張北數據中心將產生不低于300億元的直接營業收入,并確定將1/3收入放到張北結算,一年能為張北帶來約6-7億元的稅收。待全部相關項目建成后,張北將成為京津冀乃至華北地區最大的云計算產業聚集區和應用示范區,產生的增加值將達到2000-3000億元。 (二)項目投資成本低 數據中心項目建設運營中,成本最大的是電力消耗,一般占到云計算服務總成本的25%,占托管服務總成本的40%。而張北風能和光能資源豐富,新能源發電量達50億度,但全縣年平均用電量僅3.8億度,數據中心的耗電需求能進一步提升能源效率50%以上。同時,張北屬中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2.6攝氏度,符合國際先進數據中心自然冷卻方式的理想條件,有助于減少云計算產業基礎設備的運營維護成本。據張北云聯數據中心的投資方賽伯樂集團測算,相比一般地區,在張北投資能夠使公司的成本下降2/3。 (三)項目環境效益優 為滿足數據中心項目關于持續穩定清潔能源的需求,打造國家綠色數據中心示范基地,張北縣向國家發改委上報了2G瓦“云計算中心+扶貧配套風光熱儲輸電源基地”項目,年發電量可達32億度,節約等量標煤109.44萬噸,相應每年可減少燃煤所造成的多種有害氣體排放,其中減排二氧化碳320萬噸、二氧化硫1.57萬噸、氮氧化合物1.01萬噸、煙塵0.42萬噸。此外,還可節約大量常規火電廠用水,并能減少相應的水力排灰廢水和溫排水等對水環境的污染,這為地區大氣污染防治、產業高端化轉型和綠色可持續發展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 三、基地發展經驗 (一)以實現京冀兩地優勢互補為前提 北京具有良好的數據資源基礎,獨一無二的數據生產能力,積聚了全國最大規模和最有價值的數據資產,為發展云計算產業奠定了良好的數據基礎。同時北京研發實力雄厚,科研院所和知名企業云集,有很強的數據創新能力。而張北具有發展數據中心得天獨厚的優勢,是京津冀地區數據中心的首選地,除了氣候條件適宜、電力資源充足以外,張北還具有以下優勢。一是區位優勢明顯,張北距離北京225公里,有利于采用“前店后廠”的建設模式;二是交通網絡發達,張北是連接京津冀蒙的咽喉要地,立體交通運輸網絡正加速成型;三是云計算產業契合當地的可持續發展需求。張北是京津冀生態涵養功能區,承擔著為北京阻沙源、保水源的重任,如何實現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相協調,既是中央對張北地區的期望,也是張北地區自身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的現實需要。京張合作建設張北云計算產業基地,有利于發揮各自長處,實現優勢互補,推動產業整體升級。 (二)以充分尊重市場經濟規律為根本 在合作建設張北云計算產業基地的過程中,各級政府部門充分發揮了政府的引導作用。在政府積極引導的同時,市場機制發揮的作用也在日益增強。由于張北具有發展數據中心的獨特優勢,有利于企業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經濟效益,促使企業,尤其是民營和外資企業下定決心在張北建設數據中心。雖然相比較全國其它云計算產業基地,張北的宣傳力度并不大,但是在招商方面,卻取得了明顯的成效。除已確定合作的項目以外,張北與微軟、富士康、華為等企業也取得了良好對接效果,達成初步合作意向。同時,相關入駐的企業也在積極謀劃組建產業聯盟,成立產業基金,推動產業自身良性發展。正是基于追逐利潤和降低成本等最基本的市場規律,數據中心在市場機制作用下向張北集中和匯聚,這也使政府部門的引導作用得到最大限度的體現。 (三)以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為保障 張北云計算產業基地從規劃之初就秉持高質量原則,高起點規劃和高標準建設。京冀兩地在規劃張北云計算產業基地之初,就將其定位為數據高地。尤其是2015年5月,河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在全省統一的大數據產業規劃之外,專門編制印發《張北云計算產業基地規劃》,將其明確定位為京津冀地區乃至全國的“兩基地、兩中心、一樞紐”,即京津冀云存儲主基地、國家綠色數據中心示范基地、全國數據災備中心、河北省主數據中心、全國數據交互重要樞紐。張北云計算產業基地除了產業規劃標準高,基礎設施的規劃也秉持了高標準的原則,基地對云計算產業園內規劃占地全部實施“九通一平”,協調冀北電力公司開工建設2座專用變電站,在土地價格、電價、稅收等多個方面研究制定了一系列最優惠的政策。 四、總結與啟示 京津冀產業協同發展,尤其是北京產業轉移疏解,一定要堅持因地制宜、科學布局原則,最大限度地發揮各自資源優勢,實現優勢互補,避免隨意布局。京冀合作建設張北云計算產業基地正是立足資源稟賦,實現優勢互補的積極探索和實踐。基地的建設實現了經濟效益好、投資成本低、環境效益優的三重目標,值得在京津冀產業協同發展過程中借鑒和推廣。